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万字长文——《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三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规划》从指导原则、战略部署、战术指导、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均作出了相应安排,可以认为这是我国金融科技的第一份全面、科学规划,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事实上,有关央行筹划金融科技领域发展规划的消息,早已经成为行业引颈以望的话题了。《规划》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可谓是“顺应天时”。近几年,我国金融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不断被引入金融领域,同时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使得金融与科技的边界越来越难以区隔。而金融与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开辟出全新天地,也引致全新的风险形式,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的放大效应和传导效应,给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乃至宏观经济都带来了严峻考验。
金融科技发展至此阶段,亟需央行的《规划》给予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顶层指导。
下面我们来解构这份文件,《规划》共分四章:主要内容集中于第二、三章。规划界定了“金融科技”范畴,设定了金融科技的6个发展目标,确定了6项重点任务、27项主要工作。鉴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详细剖析,我们截取其中精华部分整体做个梳理。
一、明确金融科技定义
《规划》明确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
《规划》开宗明义的给金融科技做了定性,即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绝非单纯的科技工具,具有强烈的金融属性,这也是金融科技需要纳入监管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这与此前大量从业人员更愿意凸显金融科技其中的“科技”属性的论调大相径庭。
事实上Capital One很早就意识到其中微妙的差异,创始人理查·D·费尔班克在《2018年度财报》上写给股东的信中,他就强调“FinTech这个叫法还不存在的时候,Capital One的早期,我们就已经定位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他还强调,“要建立一家从事银行业务的技术公司,与使用技术的银行竞争。”
这意味着,未来一切从事金融科技相关的企业,理论上都应纳入监管的范围,即便是未直接参与金融业务。以同盾科技为例,公司专注于科技赋能,是独立第三方科技企业,不涉及任何金融业务,从创立之初就与各监管机构紧密协作,还顺利入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理事单位,此前也成功获得央行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良效的监管助推同盾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保障企业发展从未偏离赛道。同盾与监管机构的良好互动案例也有力证明科技公司纳入金融监管生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强化金融科技基础
《规划》指出,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合理布局云计算、稳步应用人工智能、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
《规划》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稳步应用”等词汇,表达了监管当局对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认可及期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属于基础技术,既可以服务开放银行和企业信贷融资,也可以服务于监管科技和政企业务。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央行的态度是鼓励,节奏要稳,设计要科学,其潜台词是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杜绝技术滥用、打着科技的旗号作恶的现象,一定要保证技术可控、后果可控。
三、推进信用基础建设
《规划》在第三章中指出,“充分释放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打通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破除不同金融业态的数据壁垒,化解信息孤岛…助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信用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当下各界要携手推动,且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用建设对于金融发展的核心作用,在第六章指出,“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引导市场化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征信业务,扩大征信覆盖范围,打造具有较高公信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满足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和专业化的征信需求。”
从中我们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结论,信用基础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央行给予大数据“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定位,未来大数据的价值只会愈加凸显。同时也给信用基础建设提供了几个明确的方向,一是打破数据孤岛,二是加强数据融合,三是推动数据标准化进程,四是要建立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五是鼓励更多专业化征信机构进入。
如果按照《规划》的设计,未来三年内,市场上会涌现更专业、更垂直的信用评级机构,一批优秀的企业届时会脱颖而出,这对于专注于智能分析与决策的同盾科技来说,是绝佳的市场机遇。
四、优化企业信贷融资服务
《规划》指出,“加快完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利用替代数据评估企业信用状况。”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心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数据不全面,导致企业信用评估不准确。《规划》提出未来三年的目标, “优化”数据难获取的问题,建议“引导替代数据的使用。”
与此同时,《规划》在第六章进一步鼓励,“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强化金融与新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静源融合应用…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
同盾科技与杭州市余杭区政府联手打造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与《规划》的精神高度契合。该平台整合工商、税收、人社、司法等政府部门数据,运用同盾的决策引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自主技术进行加工和建模,最终实现对小微企业信用的精准评估。未来,同盾会在监管当局的指导下,深入探索“智能+”时代下小微企业的全新融资模式。
五、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规划》指出,“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风险信息披露和共享,加大联合惩戒力度,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整体防控水平。”
金融风险防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丝毫没有松懈的余地。《规划》强调要强化风险“联防联控”的机制,加强穿透式监管。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此前表示,要打造自主自治、行业纪律,政府监管协同治理金融科技的治理格局。实现金融监管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提升系统性、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我们预计,金融科技将会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且监管会越来越充满科技范。经过一轮淘汰和筛选,那些低质量、效率差、科技含量低以及非法套利的企业会继续被清理出场,而新入场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门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给合规经营、注重创新的企业带来了福音,市场会进入全新的竞争格局。
六、鼓励“开放银行”发展
《规划》中并未直接提及“开放银行”一词,只是提出“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借助各行业优质渠道资源打造新型商业范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同盾科技认为,开放银行是“以开放API为技术,以数据共享为本质,以平台合作为模式,拥抱客户,构建无界、无限、无感的场景化金融服务”。这与央行的“开放API和SDK、模块化、开放共享”在概念定位和产业理解与《规划》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
同盾科技参与相关行业协会开放银行的调研发现,各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均在根据自身的禀赋进行有节奏的开放,这会是一种重要的行业趋势。
《规划》并未明确指出开放银行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极力淡化当下一些企业过度滥用概念的现象,但是字里行间表露出鼓励开放金融(银行)的发展,以建立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央行倡导在科学规划、理性设计的前提下,开放不仅仅限于银行,而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和共享,相信未来会迎来更加繁荣的金融生态。
最后,我们用十六字“科技为因,金融为果,创新为矛,监管为盾”对这份文件作为总结。
此外,我们也不应忽视《规划》出台的国际背景,在当前中美竞争大于合作的格局下,《规划》的本意是推动我国金融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避免受制于人,同时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金融业及金融科技的弯道超车提供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对于市场上各参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在规划中位置,确定核心竞争力,突出优势,开展创新研发,牢牢把控市场发展方向,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